无假日诊疗,医生接诊时间8:00——17:30

跟我一起了解藏医“白脉病”

来源:西安雁塔甘露医院2025-09-02点击数:

“白脉”一词最早源于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该书成书于公元8世纪,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所著。书中记载到:“大脑脉络犹如海洋中,如根植土深入地表内,传导润泽水脉十九条。”藏医将从脑中发出的,主要由隆物质构成的脉称为白脉,亦称水脉。

宇妥·云丹贡布

《四部医典》

藏医理论认为脑为白脉之海,白脉的主干从脑部向下伸出。脑部生出的白脉在人体如树根状向下分布,分为内外白脉两支。

藏医人体脉络

内外白脉内脉即隐脉,连接脏腑共有13条,以保证三因素、七物质正常循环。其中3条隆白脉,与心脏和小肠相连;3条赤巴白脉与肺、肝、胆、大肠相连;3条培根白脉与胃、脾、肾、膀胱相连;还有1条隆、赤巴、培根三者相聚合的一脉与三焦相连。主要功能是隆血循环于脏腑的深层并调节和保持五脏六腑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外脉6条,循环于体表。外脉分为孔型脉、虹状脉及奇脉各两条。《四部医典》中记载:孔型二脉从大脑通过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延伸下肢内外两侧,主要保持下肢功能正常;虹状脉和奇脉从大脑通过颈椎延伸内外两侧,主要保持上肢功能正常。所以外脉与四肢相连,循环于体表浅部,与肌肉、骨骼、经络等相连通。

现代医学中的“白脉”

藏医理论中的白脉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藏医理论中的白脉泛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等,白脉病则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

“白脉病”的病因与病机:

核心病因

季节时令、环境变化、情志失调(如焦虑、抑郁)。

外伤、饮食不节(如过量饮酒、食用酸腐食物)、激烈运动、过度劳作。

瘟病、热毒侵脉,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现代慢性疾病。

隆的紊乱:白脉病主要与“隆”(气)的失调有关,包括隆血旺盛、衰弱或交博(紊乱),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损及白脉。

诱发因素:

病理机制

隆和血液功能紊乱窜入脉道,引发白脉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表现为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病变。

《四部医典》记载,白脉病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

藏医认为白脉病主要与隆相关,指因隆(气)血旺盛、衰弱或交博(紊乱),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疾病群,又称“白痹”。

导致“白脉病”的原因:

季节时令、环境、情志失调、外伤、饮食不节、 激烈运动、过度劳作,瘟病和热毒侵脉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现代病因,致使体内隆和血液的功能紊乱窜入脉道诱发白脉病。

“白脉病”常见症状:

头部患病:多见有口眼歪斜、头晕昏迷、记忆衰退、不能蹲坐、睡眠减少、呕吐、音哑、五官错乱、身发痒、幻听、四肢残废症状;

体腔患病:多见有颤抖、麻木、身体僵硬或僵缩等症状;

四肢患病:多见有四肢残废、麻木无知觉、肿胀或干枯、僵直等症状。

藏医“白脉病”治疗方法:

广义白脉疗法:指内服联合外治,结合饮食、起居、情志调节。

狭义白脉疗法:指以油脂与特制的药物混合加热,根据患病部位配伍不同的药物,采取收敛、下泻、补益的方法涂擦、按摩和推拿等方法。

藏医对白脉病的理论以“隆”为核心,强调整体平衡与内外治结合。其治疗体系融合了药物、物理疗法及生活方式调整,对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及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具有独特疗效。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白脉疗法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得到进一步验证,为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